發表文章

從小開始預防失智症──十二項失智症風險因子

圖片
  刺胳針醫學期刊( The Lancet )在2020年父親節刊登了關於失智症可預防風險因子的重要文章。十二項風險因子依可介入年齡排序(括號內是改善該因子可減少失智症的百分比率):改善十二項風險因子共能 減少 40% 失智症負擔 。 早年(45歲前):缺乏教育(7.1%) 中年(45至65歲):失聰(8.2%) 、腦創傷(3.4%)、高血壓(1.9%)、飲酒過量(0.8%)、肥胖(0.7%) 老年(65歲以上):吸菸(5.2%)、憂鬱(3.9%)、社交孤立(3.5%) 、不運動(1.6%)、糖尿病(1.1%)、空汙(2.3%) 依照風險因子的 全球 盛行率排序 :空汙(75.0%)、缺乏教育(40.0%)、失聰(31.7%)、吸菸(27.4%)、不運動(17.7%)、憂鬱(13.2%)、腦創傷(12.1%)、飲酒過量(11.8%)、社交孤立(11.0%)、高血壓(8.9%)、糖尿病(6.4%)、肥胖(3.4%)。 各國國情不同,例如台灣的失聰和吸菸盛行率比上述數據低,但糖尿病盛行率是全球盛行率的兩倍。看到空污盛行率如此之高,竟也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,諸君看了不覺得不寒而慄嗎? 教育 二十歲前接受的教育能增加人的「智能存款」(cognitive reserve)。成年後工作和生活愈具挑戰性,愈能維持智能存款,閱讀、旅行、演奏樂器創作藝術甚至賭博打麻將都可以維持智能存款。 退休年齡愈晚愈能預防失智 。 失聰 給予助聽器或其他聽力輔助。減少職業噪音傷害。 腦創傷 腦創傷大多來自交通事故。增進交通安全能減少失智症發生。 高血壓 四十歲以上成人維持 收縮壓小於130毫米汞柱 可預防失智。 飲酒過量 周飲酒量大於21單位 會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。酒精10毫升為1單位,大約是一罐啤酒或25毫升威士忌的酒精含量。 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 (BMI)超過30 每公斤/平方米會增加晚年失智的風險。 吸菸 吸菸者就算老來才戒菸(60歲以上)也能減少罹患失智症風險,但當然愈早戒菸愈好。 二手菸也會增加失智風險 。我國家庭二手菸暴露率為27.1%,愛自己愛家人請及早戒菸。 憂鬱 憂鬱與失智之間關係複雜,憂鬱本身是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子,但也可能是失智症本身的症狀之一。晚年的憂鬱具較高失智症風險,而抗憂鬱劑是否能預防失智尚無定論。 社交孤立 婚姻會增加已婚者的社交行為,而鰥寡或單身者長期而言失...

格林·巴利症候群──周邊神經的暗黑童話

圖片
  格林·巴利症候群 ( Guillain - Barré syndrome)是一種免疫引起的急性周邊神經疾患,76%病人在 發病前四周內有前置事件 (antecedent event) ,例如:上呼吸道感染、腸胃炎、疫苗、手術等,接著發生由下而上(先下肢,後上肢)的無力及深部肌腱反射消失,病況在 病發四周內達到高原期 (病情不再惡化)。病患可能表現出自律神經症狀例如血壓心跳不穩、尿液滯留、發汗異常甚至猝死。該病在亞洲年發生率0.44~3.25人/每十萬人,罹病高峰年齡介於50~69歲,男性較易得病。即使經過適切治療,死亡率為5%, 罹病一年後無法恢復到能獨立行走的機率為20% 。 前置事件(Antecedent Event) 感染 :東南亞的 格林·巴利症候群的前置事件中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(35%,但在孟加拉,腸胃炎是最常見的前置事件)。可能誘發格林·巴利症候群的病原體包括:曲狀桿菌( C. jejuni )、巨細胞病毒(Cytomegalovirus)、嗜血桿菌( H. influenzae )、黴漿菌(Mycoplasma pneumoniae)、Epstein-Barr virus、A型流感病毒、E型肝炎病毒、茲卡病毒和 新冠病毒 。 疫苗 :曾引發 格林·巴利症候群的疫苗包括 1976年的H1N1流感病毒、舊世代新冠肺炎疫苗(AZ和嬌生)和很久以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(用動物腦培養)。 致病機轉(Pathogenesis) 前置事件使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髓鞘(神經如果是電線,髓鞘就是包在銅線外面的塑膠皮)或其他神經細胞抗原,導致周邊神經 去髓鞘化 (demyelination)或 軸索退化 (axonal degeneration)。去髓鞘化就像電線外皮破損,而軸索退化像電線斷掉,兩者都會使神經傳導出問題但略有不同;去髓鞘化導致無力、振動/本體感覺異常、共濟失調(ataxia),而軸索退化較常導致溫痛覺異常和自律神經症狀。 診斷 臨床症狀疑似 格林·巴利症候群, 神經電生理檢查 有相應的異常發現, 腦脊髓液檢查 (對!要抽「龍骨水」!)發現蛋白質濃度異常升高但白血球不超過10顆/每微升腦脊髓液。輔助診斷發現包括:注射顯影劑之磁振造影發現 腰薦椎神經根和馬尾(Cauda equina)訊號增強。 治療 若病人就診時已無法獨立行走,或有吞嚥/發...

顏面神經麻痺──枯榮兼半的臉

圖片
顏面神經麻痺(Bell's palsy),我在一般內科診所每個月都會看到一、兩位患者。最近一位男患者主訴:「半邊臉腫腫的。」口罩取下一看,半邊抬頭紋、魚尾紋和法令紋都消失了,臉像《天龍八部》裡的枯榮大師一樣半邊老半邊稚嫩。患者也可能來主訴耳朵痛或吃食物沒味道,這些也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。 Sir Charles Bell (1774-1842)曾描述一位耳前化膿傷到顏面神經的病患,並以實驗手術切斷猿猴的顏面神經,確認了該病與顏面神經(第七對腦神經)的關聯。 顏面神經麻痺是指急性(72小時內發生)的單側面癱,定義上不能有其他神經異常,例如臉麻(第五對腦神經)、複視或橫向動眼異常(第六對腦神經)、耳鳴眩暈(第八對腦神經)、肢體麻木/無力。顏面神經麻痺大多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成人,七十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尤多,但也有兒童、孕婦及年輕成人的病例。左右臉患病機率並無差別。 大多數患者的面癱會在數個月內逐漸恢復 ,但有以下危險因子的患者預後較差: 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齡、單側完全面癱、一個月內病情無好轉、耳朵以外部位疼痛、眼淚減少 顏面神經麻痺治療方式是給予 口服類固醇 。目前美國神經學學會(AAN)治療指引並未推薦給予抗皰疹病毒藥物。中期治療/復健方式包括熱療、按摩、針灸和顏面肌肉運動。

神啊請給我多一點酒精──深田恭子、酒精與中樞神經系統

圖片
  近日看到日本女星深田恭子因酗酒與富商男友分手的新聞,不勝唏噓。比起《神啊!請給我多一點時間》裡令人聞之色變的愛滋病毒,對於神經科醫師來說,酒精更是被大眾忽略的隱形殺手。 急性酒精中毒 成人的酒精代謝速率是每小時70-150毫克/公斤體重。若取平均 每小時110毫克/公斤體重計算, 八十公斤成人每小時可代謝8.8克酒精,代謝一瓶小鋁罐啤酒約需88分鐘。 血中酒精廓清速率為10-25毫克/分升,喝到微醺的人1-3小時,喝到欣快感出現個性變外向的人需3-10小時,而喝到喧鬧、走路不穩或嘔吐者則需要更多時間,才能將血液中的酒精代謝乾淨。 酒精主要會活化腦中GABA受器,抑制glutamate受器,給人放鬆感,但濃度高時會影響海馬迴,使酒醉者對酒醉時的行為失憶。 血中酒精濃度超過400毫克/分升時可致死,但長期酗酒者因耐受度升高, 血中酒精濃度可超過700毫克/分升才致死。 酒精戒斷症候群 抽搐(seizure)是酒精戒斷症候群中最早出現的症狀,酗酒者48小時沒有喝酒的話就可能發生抽搐。接著出現的是顫抖(tremor),若無治療顫抖可持續數天到數周,且短期大量飲酒後戒斷(不用到長期酗酒)就可能導致顫抖。第三個出現的戒斷症狀是酒精性精神症狀(alcoholic hallucinosis),會有視/聽/觸幻覺。最後且最嚴重的是震顫性瞻妄(delirium tremens),通常於已有抽搐或精神症狀者在戒斷72-96小時後發生,會有自律神經症狀例如盜汗、心搏加速、高血壓或發燒,被認為是glutamate受器活化導致。 酗酒導致的中樞神經疾病 Wernicke症候群: 維生素B1缺乏 導致數日到數周間發生之「 意識狀態異常 (cognitive disorder)+ 步態不穩 (gait ataxia)+ 眼肌麻痺 (ophthalmoparesis)。」意識狀態改變裏頭常見的有注意力記憶力變差、喪失定向感和不愛說話。另外,憂鬱也是常見的症狀。  腦部磁振造影會有特殊發現。治療方式是高劑量維生素B1經靜脈輸注。 Korsakoff症候群: 慢性維生素B1缺乏造成回溯性或前向性失憶(retrograde or anterograde amnesia),特色是 虛談症 (confabulation),會像Amber Heard一樣胡言亂語,有時病人會像得了憂鬱症一樣...

月經與偏頭痛

圖片
  根據ICHD-3診斷標準,經期前兩天至開始後三天發生的偏頭痛稱為月經型偏頭痛(menstrual migraine)。盛行率約為所有女性中的4-8%;女性偏頭痛患者中有18-25%有月經型偏頭痛、1.7-8.1%合併有預兆(aura)。  致病機轉主要是動情素降低(estrogen withdrawal)。以自然月經周期而言,動情素血中濃度於排卵前及經期前各有一淺一深的低谷期,但目前只觀察到經期前的低谷期導致偏頭痛。  動情素會影響腦內痛覺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,也會刺激三叉神經元分泌抑鈣素相關基因胜肽(CGRP)。孕婦和服用複合避孕藥者因血中動情素濃度高,導致CGRP濃度升高,月經型偏頭痛風險較低;相對地,停經前的女性因血中動情素濃度低,月經型偏頭痛風險較高。另外,有些經痛病人合併罹患月經型偏頭痛,懷疑是血中前列腺素升高導致。經期末偏頭痛則須排除缺鐵性貧血,應檢測血鐵蛋白濃度。 翠普登類(triptans)藥物中,frovatriptan止痛效果較持久。文獻中提到的偏頭痛預防藥物包含topiramate 50-200毫克/日,但備孕中的女性須注意其致畸胎性。CGRP受器單株抗體和口服避孕藥亦是證實有效的頭痛預防藥物。 複合型口服避孕藥(含動情素)通常使用方式是吃21天休息7天,但 月經型偏頭痛患者可以縮短休息天數,以免血中動情素降低誘發頭痛。另外,因為預兆(aura)和服用含動情素 避孕藥兩者都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,有預兆的 月經型偏頭痛患者建議服用單方避孕藥desogestrel預防頭痛,以免增加腦中風風險。

納豆腦出血到底在腦部哪個部位?

圖片
剛滿四十一歲的藝人納豆,今年一月驚傳腦出血導致昏迷,住院開刀。 昨天看到他返家後與女友合拍影片中明顯的神經學症狀,出於神經科醫師的本能,開始猜測他腦出血的部位: 右側下半臉偏癱(法令紋淺、酒窩消失),屬於「中樞型面偏癱」。右眼雙眼皮及眼袋消失,且看起來比左眼大,應是面偏癱造成眼輪匝肌無力。 直視前方時兩眼沒有對齊,左眼稍微往內側跑,可能「左側第六腦神經」當初被血塊間接壓迫造成。雖然影片沒有提到,他也可能有複視(一個東西看成兩個)。 右上臂動作少,且女友依依說一開始的症狀就是右側肢體無力,加上納豆的左手重覆地撫摸右手,除了「右側肢體偏癱」,也可能合併右側肢體感覺異常。 咬字不清,代表「口、舌及面部肌肉動作的神經迴路受損」。喝少量的水沒有嗆到,但先前的新聞畫面他有鼻胃管,代表吞嚥肌肉動作的神經迴路也有損傷。 理解力似乎還算正常,但比較不愛說話,疑似輕微的動作型失語症。 一開始「神智不清像夢遊」到後來「昏迷尿失禁」的漸進式意識狀態異常,代表左腦大範圍、丘腦、腦幹或腦室異常。 結論:右側 中樞型面偏癱 + 右側肢體偏癱 + 左側第六腦神經異常 + 咬字吞嚥異常 +  漸進式意識狀態異常,考量常見的自發性腦出血(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)發生部位,納豆應是大片左側基底核(basal ganglion) ± 丘腦(thalamus)出血合併血液流入腦室,導致腫塊效應壓迫左側第六腦神經,及後來腦導水管阻塞需要開刀放置腦室腹腔引流管(ventriculo-peritoneal shunt)。 常見的自發性腦出血發生部位依機率由高至低如下: 基底核(basal ganglion)中的殼核(putamen)。圖B處 丘腦(thalamus)。圖C處 小腦(cerebellum)。圖E處 橋腦(pons )。圖D處 女友依依提到的「微笑舉手說你好」,是台灣腦中風學會近年的衛教標語,如果突然發生微笑時臉歪半邊 / 舉雙手一邊舉不高 / 說你好時口齒不清三項中任一項,就要叫救護車赴急診治療。值得一提的是,舉手測試是請病人閉眼,雙手手心向上伸直往前平舉二十秒(依依影片中手心向下是錯誤的),患側手臂會下降內旋。 自發性腦出血的常見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、吸菸及酗酒,如果有這些危險因子,即使年輕如納豆也可能腦出血,只是年輕人腦神經可塑性高且他就醫及...

腦部若是震盪毋管伊是誰人

圖片
  腦震盪,或稱為輕度腦創傷(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, mTBI),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對它的定義是:「創傷後立即造成的暫時性神經功能損傷症候群」,後經神經內外科、復健科及運動科醫師討論,mTBI須符合下列四項標準: 創傷後隨即意識狀態改變,例如困惑、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或失去意識小於三十分鐘。 創傷造成失憶症狀小於二十四小時。 腦部影像(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)正常。 不能有持續性的「局部」神經學症狀。(這需要神經科醫師判斷) 過去常用的mTBI診斷標準,例如格拉斯哥昏迷指數(Glasgow Coma Scale, GCS)13~15分,有10~57%機率把實際上腦部影像(核磁共振)異常的病人診斷為腦震盪,而沒有做影像檢查,導致誤判病人的預後。 話說回來,新的共識版診斷標準要求mTBI的腦部影像正常,到底哪些人需要腦部影像檢查呢?我想這沒有標準答案,但個人遇到下列狀況會開立影像檢查: 創傷三十分鐘後GCS仍未恢復15分滿分。 創傷當下失去意識。 有創傷後失憶症狀。 有局部神經學症狀。 高齡,例如超過八十歲的病人。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,或具其他凝血功能異常者。 腦震盪症狀中,最常見的是頭痛(80~90%),接著是頭暈(70~80%)、注意力不集中或腦霧(60~70%)和記憶力問題/倦怠/畏光怕吵(50~60%)。85%的腦震盪病人在七日內會完全恢復,而三十日後只有2.7%的人還有任何症狀,所以腦震盪超過一個月還有任何症狀的人應尋求神經科醫師的幫助。 腦震盪和腦震盪後症候群的治療當中,只有教育病人關於腦震盪的症狀、預後及醫療人員的關心電話是證實有效的。症狀治療的藥物雖可使用,但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任何藥物能加速腦震盪/mTBI的恢復。同樣的,臥床休息、心智休息及認知行為治療也沒有經證實的療效。